北京通州會員李鳳海與小樓飯店 |
||
作者:韋愛鮮 信息來源:民建中央網站 發布時間: 2019年11月11日
分享到:
|
||
小樓飯店是目前京城建筑面積最大的清真飯店之一,2014年被正式評定為“北京市老字號”,在京城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力。小樓飯店位于通州南大街12號,其建筑白樓拱窗,莊重典雅,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。小樓飯店以其獨特的伊斯蘭東派菜肴為代表,著名的“通州三寶”之一——小樓燒鯰魚便是小樓飯店的鎮店之寶。2009年,小樓燒鯰魚烹飪技藝被列入通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,其焦溜鯰魚(燒鯰魚)、焦熘肉片、焦溜咯吱等更是被記入《北京清真菜譜》等文獻。至今京城清真名廚師承大多與小樓有關,領導了京城飲食業的一個流派。 民建會員李鳳海是小樓飯店的掌門者李振榮之子,后來接管了小樓并在小樓工作了一輩子。 一、小樓飯店發展歷程 清光緒二十六年即1900年,通州當地回族兄弟李振鈞、李振榮、李振富、李振宗在通州舊城南大街牛市口開了一家清真餐館“義和軒”。開始,只有一間門面,勾連搭房二間。屋內設座,出售簡單炒菜、水餃、餡餅、豆粥;門前設攤,兼營茶水。由李氏四兄弟共同經營,沒有伙計。李姓世傳廚行手藝,人稱“廚子李”,在精選用肉、調配佐料、烹飪加工方面都是行家里手。當時,小樓門面雖小,品種不多,但薄利多銷,飯菜質好量足,從早到晚顧客盈門。 義和軒北鄰的慶安樓飯莊,系多年老字號,明朝嚴嵩曾為其題匾“南樓”二字,因此人們習慣稱慶安樓為南樓。義和軒和南樓相比小得多,人們便稱其為“小樓”。以后,由于經營得力,小樓名聲大噪,義和軒的字號倒無人提及,“小樓”兩字便成為正式字號一直沿用至今。 小樓飯店有兩樣當家絕活,一是肉餅,也稱“肉火燒”,小樓最初的立根之由。小樓的肉餅,精選鮮嫩牛肉,剔除板筋,煮熟剁碎,再和入餡中,佐以輔料大蔥,薄皮大餡味美,廣受食客歡迎。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,通州城鄉居民“打賭”時,還多以“到小樓吃肉餅去”為賭注,借此一飽口福。1988年通縣解放40周年暨改革開放10周年成果展籌備期間,1927年成立的中共潞河中學支部成員之一、曾任國家七機部部長的張珍同志,還關切地詢問小樓的肉火燒還有沒有,并大力夸贊肉火燒。小樓肉餅的風靡程度,由此可見一斑。 絕活之二便是燒鯰魚。小樓的燒鯰魚,是由李家四兄弟中的老二,也就是李鳳海的父親李振榮發明的。通州是京杭大運河的起點,而小樓飯店守著北運河,當時的北運河盛產鯰魚,漁家把魚打上來后養在北關的魚坑,有專人管理。只要說一聲,用多少魚他們管送。李振榮因地利之便,潛心研制了一門新手藝——把鮮活的鯰魚去頭尾留中段做成了燒鯰魚。小樓的燒鯰魚名聲大噪之后,別的餐館也多有效仿,但為什么獨獨小樓的燒鯰魚脫穎而出而且流傳至今呢?今年已89歲高齡的李鳳海,回憶起父親發明的這道菜,依然記憶猶新。他說,鯰魚肉嫩,炸的時候很容易碎。所以,必須得用團粉。李振榮不像別人那樣用純綠豆的團粉,而是用8成綠豆粉加2成玉米粉和成的團粉裹衣以保持定型,用香油“三墩三靠”急火反復過油后拌入輔料,熘好勾芡出勺。這道菜色黃味香、外焦里嫩,一經推出就深受顧客歡迎,大街小巷交口稱贊。從此,被人們稱為通州地方風味,與大順齋糖火燒、萬通醬豆腐并稱為“通州三寶”。1958年劉少奇到通州視察, 品嘗了小樓的燒鲇魚, 并給予了好評。彭真、劉仁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來此品嘗,著名相聲大師候寶林也慕名專程來通州一飽口福。 燒鯰魚聲名遠揚,小樓飯店生意愈來愈紅火。李振榮雄心大振,遂將舊樓擴建為兩間門面、兩層樓房、上下設座,雇員達30多人。1933年,收購了生意大不如前的慶安樓,小樓從此連成一片,面積達480平方米,雇員增至72人,真正是“小樓其名,大樓其實”。 公私合營后改造的小樓飯店 1984年的小樓飯店 新中國成立后,小樓經歷了公私合營,建成比原來更大的木質二樓。文革期間停業。1984年在原址新建2630平方米三層大樓,1986年重張開業。歐陽中石先生題寫了匾額。改革開放以來,小樓飯店不斷適應時代形勢,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準定位。時至今日,百年的小樓飯店仍然保持旺盛的活力,成為通州人心中家鄉味道的經典。 歐陽中石題匾 二、李鳳海與小樓飯店 小樓小樓,似乎從最初就與“大”無緣。初時,四兄弟共同創建了義和軒,將小小的義和軒發展成大“小樓”的,是四兄弟中的老二李振榮;而后,又是四兄妹中的老二李鳳海,最終接管了小樓并為之奉獻了畢生的精力。 李鳳海 1930年6月,李鳳海出生。李鳳海6歲時,他的父親就故去了。家人無奈,只好把在天津鐵路局上班的一個堂哥請回來,主持小樓飯店的日常工作。之后,還請過一位倉姓經理。北平和平解放前夕,林彪駐軍通縣,48軍曾在小樓包席近半年之久。后倉姓經理辭去職務,工作人員也只剩下十來個人,包括他的兩個叔叔、一個哥哥,還有幾個工人。此時,初中畢業的李鳳海回到小樓工作,從此便把一生都獻給了小樓飯店。 新中國成立之前, 小樓業務清淡, 買賣蕭條, 從業人員銳減只剩 8個人。苦苦支撐了6年,至1956年初,迎來了全國范圍內的社會主義改造高潮。公私合營后,小樓合進來明來順、通順興、云成軒等32戶,職工增至60多人,經營慢慢地有了起色,業務有了發展, 清真菜點得到恢復。政協、統戰部也經常在小樓預訂工作餐。李鳳海成了主管業務工作、定時領工資的私方經理,下面還配備了兩名副經理。他的收入除工資外,還有就是諸如房產、家具評估之后給予的相應股息。李鳳海年輕、有文化、有精力,除了記賬、采買、工資管理、企業管理等本職工作以外,他還幫著寫菜單等等。當時的南大街成立了專門的飲食服務公司,除了管小樓這樣規模比較大的飯店以外,還管理南大街所有的小商店、小飯館、理發館、照相館等。而南大街飲食服務公司,就歸屬于通縣飲食服務公司。 小樓飯店合營不到一年,就開始了對小樓的全面改造,服務公司領導責成李鳳海和一位八級木工戴瑞負責。李鳳海負責采買,戴瑞負責施工,兩人各司其職,不到半年時間便蓋起了一座嶄新的二層木質小樓,面積達到了1700平方米。1960年,八一電影制片廠來通州城采景,在小樓等場地拍攝了故事片《野火春風斗古城》。 上世紀六十年代拍攝的《野火春風斗古城》 此時,小樓飯店加上吸納了其他餐飲企業的人員,工作人員總數已近百名。改造期間,師傅、工人都上北京東來順、烤肉季等地學習吸取經驗,工資由小樓飯店支付,學習回來后,大家的業務水平提高了,對小樓的營業也有很大的促進。當時的牌匾是“回民小樓飯館”,這是開業半個多世紀以后,“小樓”二字從只有其“實”到“名”“實”兼具。 員工在小樓飯館門前留影,攝于20世紀80年代 1958年,李鳳海和芙蓉樓、春記等的經理一起被定為右派,遣送到雙橋農場勞動改造,一呆就是近20年。從農場回到小樓飯店后,李鳳海一開始只是干些小零活兒,1981年5月他加入民建后,經縣委統戰部、縣政協和縣服務公司協商,恢復了他小樓飯店經理的職務。 李鳳海在工作中 因為經常去工商聯開會,李鳳海這位有文化、有能力、有業務水平的經營者,很快就被當時通縣民建支部的領導,也是縣政協副主席的王再生、王敬亭發展成為民建會員。讓李鳳海至今記憶猶新的是,1981年入會時,民建發展會員的條件相當嚴格,也非常重視,當時民建通縣支部會員總共也不過10人,但每個新會員都必須坐了統戰部的專車,到珠市口民建北京市委參加專門的入會儀式,才能正式成為民建會員。李老特別清晰地記得:“王敬亭、王再生,后來還有阮培智,我們老一起上市里去民建、工商聯開會。那時候北京物資學院有幾個民建會員,我也都認識。” 1989年,李鳳海59歲,被調到通縣服務公司,相繼擔任業務科、行管科科長,負責組織相關企業技術學習、業務比武等工作,62歲從縣服務公司光榮退休。 (作者系民建北京市通州區工委駐會干部) |
||
|
||
|
||
責任編輯:范可新 | ||
民建中央網站版權與免責聲明:
|
||
①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民建中央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民建中央和民建中央網站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如有需要鏈接轉載或其它方式調用者,請注明摘自“民建中央網站”或相關字樣。 ② 凡本網未注明“來源:民建中央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網轉載僅為提供更多信息和促進交流之目的,不代表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不代表本站觀點,僅供參考,我們不作任何承諾保證,不承擔任何的責任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"稿件來源"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"來源:民建中央",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③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 ※ 聯系方式:信息中心 電話 010-85698208,010-85698216 |
地址:北京朝陽門外大街吉祥里208號(100020)電話:010-85698008傳真:010-85698007郵箱:[email protected]
您是我們的第個訪問者,備案號:京ICP備05038210號
版權所有民建中央制作維護民建中央信息中心